最近配资指数网站,又一个人被骂惨了,被骂的不冤枉,但又有点莫名其妙的。
到底什么事呢?
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——张水华在2025年8月31日的哈尔滨马拉松中,以2小时35分27秒的成绩荣获国内女子组冠军。
夺冠后,她因公开“哭诉”请求医院支持周末调休参赛而引发争议。
被誉为‘最速护士’的张水华,在跑圈内是家喻户晓的知名跑者,她在生理期夺冠原本是一个励志故事。
但是网友曝光其半年内参加10场马拉松,调休频繁致同事负担加重,质疑其“占用公共资源谋个人利益”。
舆论逐渐反转,舆论从同情转向质疑其频繁调休加重同事负担。
为何共情失效?
张水华的本意可能是想表达“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取得这个成绩更显不易”,以期获得理解和认可。
但公众的解读却截然不同:
在绝大多数“职场人”看来,她的“苦”是“式的苦”。
能有不被工作填满的业余时间、有精力进行高强度训练、最终还能成功请假去比赛、还能拿到全国冠军,还有品牌签约费用和奖金拿。
这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连双休都难以保障的普通打工人。
她的哭诉,被解读为“成功者的抱怨和矫情”,无法引发广泛共情。
正如多数人所言“她的荣誉和别人无关”。
她的成绩是个人的、荣耀也是个人的。
但当她想将个人荣誉背后的“成本”(请假难、调休难)让单位和同事来分担时,就触动了大众的神经。
公众潜意识里认为,护士职业自带“无私奉献”、“白衣天使”的集体主义光环。
这个职业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。当她强烈抱怨同事不愿调休时,容易被看作是将个人梦想置于团队责任之上,是一种“自私”的表现。
她在取得巨大个人成就的高光时刻,不是感谢领导和同事,而是公开“哭诉”请假难,这被视作一种“情商低”的施压行为,网友对“拿了冠军后哭诉”深度反感。
网友认为,调休这类问题应在内部解决,而不是利用公共舆论和个人荣誉来“绑架”领导和同事。
大众期待的剧本是:
她历经千辛万苦,感谢领导的支持(哪怕没有)、同事的帮助(哪怕很少),最后说一切荣誉归于集体。
这个剧本才符合“低调、谦逊、感恩”的传统美德叙事。
张水华的真实和情绪化,打破了这个剧本。
她的言论“真实”的不合时宜。
她哭诉了成功背后的个人委屈,这让习惯于消费“完美故事”的公众感到不适。
主流媒体(尤其是跑圈外媒体)顺势而上,对其进行指责,本质上是在维护那种传统的、没有杂音的叙事方式,因为这更安全,也更符合主流价值观。
张水华的表达确有欠妥之处:
在公开场合抱怨同事和领导,尤其是在个人高光时刻,从职场沟通和公关角度来说,确实不合适,容易引发误解和反感。
尽管舆论一边倒地指责她,但这个事件恰恰暴露了我们需要反思的系统性问题:
“请假难”是普遍痛点。
许多单位僵化的管理制度和对员工个人生活缺乏尊重的基本现实。
大众指责她,某种程度上是对自身同样处境的无能为力和愤怒的转移。
普通职场人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的无奈和隐忍。
只有当个体强大到像张水华一样,用全国冠军的荣誉作为筹码时,才敢(或才能)发声。
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。
网民跳出来指责她的“自私利己”,其实是在维护一套让自己深受其害的逻辑:“个人必须为集体无条件牺牲”。
他们通过指责一个“叛离者”来确认自身行为的正确性,这是一种深刻的职场PUA内化表现。
我们可以接受系统性的压迫(如请假难),却不能接受个体对此发出一声真实的抱怨。
我们赞美苦难,却厌恶指出苦难来源的人。
不少人指责她情商低,其实这件事不是一个简单的“情商”问题,而是一个社会性矛盾。
它揭示了在“个体意识”日益觉醒的今天,与“传统的集体主义\"职场文化发生的剧烈碰撞。
它让我们思考:个人的权益该如何在集体中安放?
比起指责张水华“自私”,我们更应该将共情指向所有在“内卷僵化”制度下感到压抑的每一个普通人,包括张水华,也包括那些不愿调休的同事,以及每一个“请假难”的打工人。
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于某个具体的人“自私”,而在于缺乏一个能妥善平衡个人与集体利益的、人性化的制度。
最终,这件事没有赢家。
张水华赢得了比赛,输掉了舆论;公众发泄了情绪,巩固了内心的枷锁。
而那个“请假难”的系统性问题,依然在那里,纹丝不动。
这才是最值得悲哀和深思的。
恒盛智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